• 艺术家:毛旭辉、马轲、秦琦、陈英杰
  • 主办:广东美术馆
  • 展览总监:王绍强
  • 策展人:崔灿灿
  • 展期:2023年7月26日 – 2023年8月20日
  • 地点:广东美术馆5、6、8、9号厅

策展人语

绘画的历史早已深入,关于绘画中的“地方”“故事”“风情”“寓言”的讨论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本次展览邀请了四位艺术家毛旭辉、马轲、秦琦、陈英杰,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些角度探讨绘画与地方、故事、风情、寓言之间的关系,它们并不是绘画的全部,而是让绘画与人文世界的广泛联系。

圭山组画·红土的恩赐 ——春天的绿树枝

该展览以毛旭辉的作品开篇,讲述了艺术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,与云南圭山的不解之缘。这里的风土人情,原始的自然文明,不断激发着毛旭辉创作的感悟和反思。在长达40多年的历程中,“圭山”是毛旭辉笔下反复出现的对象,从1979年第一次前往,中间断断续续的浮现,再到2006年毛旭辉再次重返,在这段漫长的历程中,圭山在毛旭辉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意义,它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式采风,而是成为艺术家精神困顿的象征与出口,一种反复被拉远、趋近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
西游记–柏拉图的洞穴(二)

故事与结构,是马轲近作中反复出现的研究对象。画作中的故事,有时来自于中国古典故事西游记,有时来自于西方经典故事中的形象。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,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,并非马轲创作的动机。对于马轲而言,故事只是素材,它并非绘画的要义,结构才能赋予“故事”在绘画中的变化与灵魂。于是,故事的“灵魂”与“精神的重量”在马轲的作品中,化作变异的形体、充满张力结构、昂扬的姿态与饱含激情的笔触。

忘川眉和南风起

“历史风情画”系列,是秦琦近几年最显而易见的特征,它一方面来自于漫长的的艺术史,一方面又以古典主义、现实主义、象征主义的样式被注入当代观念。故事和语言、现实和理想主义在画面中的混合方式,也造就了秦琦的独特魅力,在题材上的无限自由,在艺术风格上的丰富多样,静物、人物、民俗历史、自然风光,在秦琦相同或不同的系列中来回交错,自由穿梭。

哈巴雪山上石头与光的流动

和前几位艺术家相比,陈英杰的作品来自于他在西藏和云南旅行中的见闻,只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游记方式,被一种工业质感的速度所替代。自然风土的感受,汽车穿过的轨迹,现代人的一瞥,数码相机下晃动的身影,宇宙洪荒的能量轨迹,这些含混着不同时代和领域的语言,电子色、屏幕、媒介剂、加速度成为陈英杰画面的主要特征。有时,你能看到中国写意水墨的身影,有时,又仿佛置身于某个西方街头艺术的潮流之中,这些不同的元素,不再是画面中使用的形式,而是创作者的眼睛,借由这些通道,打破时空原有的顺序,激活着古老而又传统的自然文明。

或者说,和前三位艺术家一样,他们都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绘画中的地方、故事、风情、寓言,并以自己的方式和经验,重新嫁接绘画和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,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。

艺术家

毛旭辉,1956年生于重庆,现任教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,胡润百大艺术家。80年代起,毛旭辉带领西南青年艺术群体开辟自由表达之路,翻开中国当代艺术新篇章。90年代,毛旭辉代表中国先锋艺术开始在美国、德国、奥地利、波兰等高等艺术机构展开巡展,其艺术价值得到中国和欧美艺术届的大力肯定。

马轲,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,后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。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。现生活工作于北京。出生在70年代的马轲,被称为“新生代”画家。他的画既有具象的写实,更有意象、心象随机的抒写,游弋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获得表现的更大空间,却又始终在观念的渗入中寻求着某种社会内涵和生存意义。

秦琦,出生于1975年中国陕西,1995年考入鲁迅美院油画系,后留校任教。现生活工作于沈阳。他的作品以大尺幅、超写实的语言方式,将社会历史的叙事和多种图像碎片化地设置在不同的场景之下,呈现出混杂、曲折的语境。而在碎片化之间有着纪实与虚构、移植与混合的视觉修辞,构成了作品中荒诞不经的意味——貌似真实,甚至逼真,其实虚构。由此产生了一种不可理喻迷局和悬疑,以及各种可能发生什么的想像空间。

陈英杰(亦称画图男),199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,2010年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,目前在佛山顺德居住及创作。陈英杰致力于架上绘画、大型壁画、现场行为创作和空间装置,在街头涂鸦艺术行为的实践中,通过不同的媒介,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街头涂鸦艺术的结合,力求在两种矛盾且对抗的文化形态间找到平衡,建立全新的个人艺术语言。陈英杰实验性的方式探索了传统与街头精神之间的跨越语言,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变化。